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2024 01/08 13:30:19

大兴调查研究|10万元案子导致1500万贷款被拒?宝山法院为小微企业破解难题

  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大兴调查研究是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宝山区正掀起大兴调查研究的热潮,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倾听“真民意”;直插一线,掌握“真情况”;对症下药,拿出“真对策”,助力宝山“北转型”和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银行刚拒贷、投标又失败、融资更难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可把童女士难住了。童女士是一家刚成立的科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一个仅仅10万的案子,根本不影响公司的资金流,却导致1500万的贷款被银行拒了。”她对此颇为无奈。而这并不是童女士所在公司的一家之“困”。2023年3月,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在上海市司法局的牵头下,参与了对部分涉诉小微企业的调研走访。原来,企业一旦涉诉,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收到第三方机构推送的涉诉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既不完整,也不准确,更不及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无法准确、深入地了解企业被诉原因、标的额等具体情况,难以对涉诉企业开展精准的信贷评级,即便想贷也不敢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往往会对企业采取“一刀切”式的拒贷、停贷、断贷等政策,这无疑给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困扰。小微企业本身资金流、生产力、稳定性都比较脆弱,一旦融资不畅,就会让本就脆弱的现金流变得更加“弱不禁风”。


“这点涉诉金额不会影响我们公司的现金流”“我们虽然是被告,但标的并不涉及金钱款项”……企业主们反映急难愁盼问题时的模样让人难以忘怀,毕竟小微企业活得好,就业才能更兴旺,经济才能更繁荣。为守护小微企业资金链这一“生命线”,宝山区人民法院提出了一个构想——是不是能为涉诉企业提供信息说明呢?

  调查研究查症结

调研发现,许多小微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融资期间,一旦被起诉,金融机构便会第一时间收到由第三方机构推送的该企业涉诉信息提示,但由于信息内容仅显示企业被诉这一事实,并未包含诉讼标的、案由等具体事项,金融机构难以对涉诉小微企业开展精准的信贷评级,导致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往往采取停贷、断贷等“一刀切”式措施,给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建立机制解实困

宝山法院将服务保障大局、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法院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进,院主要领导及有关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与市司法局相关领导带队的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及相关专家开展调研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标BR“获取金融服务”指标,梳理涉诉小微企业急难愁盼,助力金融机构“愿贷敢贷”,制定《关于进一步保护涉诉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意见》。其中,为减少涉诉中小微企业因重要涉诉信息披露不准确或不完整而导致的信贷及融资困难,宝山法院率先推出为涉诉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澄清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更好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出现“一刀切”式的断贷、停贷。在深入调研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建立推出涉诉信息说明服务机制。

涉诉信息说明服务机制披露涉诉标的、案由、诉讼请求等诉讼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更精确绘制企业“画像”;并开展信贷精准评级,减少金融机构对涉诉小微企业断贷、停贷,降低因涉诉给企业带来的外部影响,助力小微企业提升获取金融支持的能力。比如,某刚成立的科创企业因为一桩不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涉及10万元资金的案子,被银行拒绝了1500万元的贷款申请,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困难。后该公司向宝山法院提出申请,法院收到材料后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制作形成《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并发送至当事人和相关银行,银行收到函件后,重新审核公司资质后同意放贷,保住了该初创企业的经营发展生命线。


  协调发力出成效

涉诉信息说明服务机制也有利于推动诉源治理,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大量合同、劳动纠纷,已被市人大立法采纳,写入新修订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截至2023年11月,宝山区法院已主动向小微企业发送《服务告知书》632份,发出《说明函》126份,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共计超过1.25亿元。在此基础上,宝山区法院总结前阶段的实践经验,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和支持下,正升级打造该项机制的2.0版本。计划通过研发的场景应用模型自动采集全市涉小微企业案件数据,并通过大数据中心的普惠金融应用2.0平台共享给授权金融机构访问,这样将有效缩减企业申请、人民法院审核发函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极大地节约人民法院的人力成本,缩短企业的申请时长,提升机制的运转效率。



接下来,宝山区法院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遵循能动司法理念,持续深耕挖掘,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牢牢守住小微企业的“生命线”,着力提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司法服务保障水平,让小微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唐捷